日常谜团围绕下的动蕩青春
"推理小说创作者"——宠物先生
就算没有读过在台出版的第一作《寻狗事务所》,你或许也会从本书文案的「青春推理旗手」对米泽穗信这个作家,有个初步的认识。「1978年出生的年轻作家,作品糅合日常谜团与年轻人的生态描写,获得青少年族群的广泛支持。」以上虽然简短地不足以道尽他的所有特色,却也具有某种「代表性」。
虽说《寻狗事务所》对于米泽笔下的青春气息作了年龄层上的延伸,并添加了轻鬆逗趣的元素,相当精彩,但其实那是他尝试开拓新领域的作品,与过去的一贯风格有若干差异,若要拿来体现这种「代表性」还是稍嫌不足吧。
而这项代表性,却可以用他的另一部作品作说明,就是你手上的这本《再见,妖精》。
※破茧而出的代表性
没错,《再见,妖精》是米泽穗信的代表作,但并不是就所谓的「名气」与「精彩度」而言,而是指内容、题材的代表性,当然,还有创作生涯的代表性。
米泽在2001年得到「第5届角川学园小说大赏」少年推理&恐怖部门的奖励赏后,在专门出版轻小说的「角川Sneaker文库」推出了古文社系列的两部作品《冰菓》和《愚者的落幕》,这两本书同时也是该文库底下的丛书「Sneaker Mystery俱乐部」的配本。然而,这两作并没有卖得很好。一般而言,认为是「Sneaker Mystery俱乐部」的行销策略错误,但米泽却因此面临无法出书的窘境。
对此伸出援手的,是推理作家兼评论家笠井洁。经由他的引荐,米泽与另一位轻小说作家樱庭一树被介绍给东京创元社,于是米泽利用高中时代发生的南斯拉夫内战作题材,彙整以往蒐集的资料,写成了《再见,妖精》并于2004年出版。
在推理的老字号东京创元社出书,不仅摆脱了轻小说的包装,得以挤进该年度「这本推理小说很厉害!」排行榜第20名,过去的实绩也让他能维持轻小说的读者群,仍被选入了该年「这本轻小说很厉害!」第25名的位置。
简而言之,《再见,妖精》对米泽而书,是破茧而出之作。
除此之外,本作还有两个在米泽诸多作品中,足以堪称典型的元素,那就是「谜团满溢的日常」与「苦涩动蕩的青春」。
※日常谜团的代表性
至今透过许多作品的引介,相信许多读者对于「日常之谜」的类型推理并不陌生,这类题材捨弃天马行空的诡计设定,或是道德沉重的社会议题,诉求谜团能回归日常生活,从身边随处可见、却又令人疑惑的小事出发,把「犯罪」等搁置在一旁。
不过此类推理往往会面临一个问题。一般以犯罪为主体的推理,有时以一桩案件便可撑起一部长篇,因刑案而产生的冲击与悬疑感,可以不时被作者拿来利用,增进读者继续阅读的动力,甚至还可以再牵扯出下一桩案件。然而,「日常之谜」的小说却往往缺乏这种先天上的优势,不仅缺乏尸体或兇恶歹徒的威胁,以小谜团为诉求的写法,也不太容易套用像「连续杀人」此种推理小说的架构定石。于是,「如何创作长篇」就成了日常推理作家的重要课题。
有些作家会设法克服这种先天上的劣势,找出一个可以代替犯罪案件,却又充满吸引力、可以产生连锁反应的谜团。如日常推理的开拓者北村薰,其长篇作品《六之宫公主》便是从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六之宫公主〉出发,进而探索芥川的创作意图、交友关係的作品。
另外一些如米泽的日常推理作家,则是试图组合数个小谜团,使其「长篇化」。当然这些构成长篇的谜团,彼此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性,但并不像一般的长篇一样,所有谜题到最后才解释清楚,而是题目出现后一阵子就解开了。也因此该类作品会有类似「连作短篇集」的阅读感受,如米泽的出道作《冰菓》与本作《再见,妖精》。也有的乾脆就以连作短篇的形式发表,像是同为2004年出版的小市民系列第一作《春季限定草莓塔事件》(暂名)。
米泽的这些作品,都是以一个校园群体(如社团、班级同学)为描写对象,发生于各角色日常生活的小事件,规模虽小却量多,也因此构成「谜团满溢」的日常氛围。
当然,说是类似「连作短篇」,其实并非每个谜团的规模都相等。前面的事件有时仅止于「配菜」,目的是引出角色性格与时代背景,或是作为串场的功能。读者会发现,「最后一个谜题」往往才是故事的重点。
这些数量众多的谜团,有时需要一个有强烈好奇心的角色,来使之成为「事件」,否则在一般人看来,只是徒增疑惑的鸡毛小事,不足以耗费脑力调查。在《冰菓》中,有一位「好奇心化身」的大小姐千反田,举凡为何被反锁在教室,为何同一本书在每周的同一天被借走……都会「很在意」,并强迫「节省能源」不想调查的主角展开行动。
而在《再见,妖精》这个角色就落在一位异邦少女「玛亚」的身上。
玛亚身为南斯拉夫人,想协助建立联邦共和国的「第七文化」而来到日本。对于学习的渴求,促使她不断针对两国的文化差异提出问题,她在作中的着名口头禅「有什么哲学上的意义吗?」便是她热爱钻研的表现。不过她见到的所有异象并非都只是「文化差异」,有些在日本人眼中,也是难以理解的。这些事物就成为本作的谜团来源,像是为何有人在雨天带伞却不撑,为何会有人在墓地放上代表吉祥的红白贡品等等。
然而玛亚的外国人身分,却不仅是提供此种推理结构的功能性,在「日常」的主题上,她也位居重要的桥樑位置。玛亚的国籍,为何要选择当时动蕩不安的南斯拉夫呢?现在身处如此安和乐利社会的我们,真的能够想像玛亚的「日常」吗?
扣合日本与南斯拉夫的日常,也造就了本作不仅是推理小说,更是一部优秀青春小说的本质。
※动蕩青春的代表性
「青春」常与「苦涩」这个形容词连在一起。
许多青春小说作家,经常试图告诉读者,「青春」并没有一般人想像的那么无忧无虑。正因为得面临未来的压力,以及当前班级、家庭等同侪问题,且为了符合父母、学校的社会期望,青少年内心的动蕩,有时更不逊于成人。
正因为年少时力量有限,却又想对抗某些势力与价值观,因此常以「不完满」的失败告终。不管是老一辈作家以怀旧的笔调,游说「现在回忆后我才知道了什么」的「过去式」青春小说,或是新一代作家以当下的青少年社会为背景,写出「没身在其中体会不到的心情」的「现在进行式」青春小说,都多少会呈现这种「不完满」。「苦涩」是青春的回忆,也是其正字标记。
米泽穗信写的当然是「现在进行式」,其笔下的主角,往往会在故事前后经历某种性格转变。
一开始,这些主角们都秉持着自己的信念,活在青春的洪流中。古文社系列奉行「节省能源」的折木奉太郎,小市民系列追求平稳无事、不想跟事件有所牵扯的小鸠常悟朗,《再见,妖精》中对任何事物都无法产生兴趣,只是单纯过日子的守屋路行,在2006年的《瓶颈》中,也有个饱受家庭心灵折磨,却总是逆来顺受的嵯峨野良。
这些在外人眼中难以理解,却对当事人有其道理的「自我」,就如同印证「青少年可塑性强」的一般论,随着与事件的接触,他们的价值观也开始有所改变,或动摇,或崩毁,或想改变什么,或想捨弃什么。最后脱胎换骨,抑或是灰飞烟灭。
此种跟随事件的心境「动蕩」,正是米泽书写青春最难能可贵的部分。
《再见,妖精》正具有上述的两项青春元素,亦即「苦涩」的无力感,与「自我」的动蕩(当然,这要读到结局才能体会哦),且规避了一般常用的校园霸凌、少年犯罪等题材,尚能保有青春小说的「清新」特质。
在创作时序上的破茧而出,结合「谜团满溢的日常」与「苦涩动蕩的青春」的一贯风格,
选为「代表作」应该很合适吧?
顺带一提,米泽近期也开始尝试与「清新」大异其趣的青春风格,像是以科幻的平行世界为题材,将「青春的无力感」发挥到最大,让读者情绪大幅低落的《瓶颈》,或是打破「日常推理」界限,违反社会善良风俗,将人们关在封闭空间进行杀人游戏的《Incite Mill》 (2007) 都是备受瞩目的作品。
那么,就请各位进入作者笔下,那在日常谜团围绕下的动蕩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