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的风光
谈日本文化,就不能不谈武士道。「言必行,行必果」,武士的行径像极了史记「游侠」、「刺客」列传里的人物,而「忠君爱国」乃至不顾生命则又让人觉得他们是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里的典型,但以此两者,还不足以契入武士的真实生命。
如何使武士视死如归呢?不扣紧这问题是难以了解武士生命的,「言必行,行必果」、「忠君爱国」都因它才有了彻底实践的本钱,而谈这,就不能不触及禅的锻炼。
禅,是以最明快直捷的态度来面对生死的,儘管无常迅速是佛子的共同体会,但就在现世中想直接超越死生束缚者则莫过于禅,它使死生大事永远是禅子的第一公案,而悟者的世界也必聚焦体现在这根柢天堑的超越之上,历代禅门宗匠最迷人的生命风光可说尽现于此。
元代的无学祖元就是个好例子。因避居元人之乱到温州的祖元,在温州陷元,寺僧逃避一空,个人独坐寺中,面对元军以刀剑临颈之时,却吟出「乾坤无地草孤笻,且喜人空法亦空;珍重大元三尺剑,电光影里斩春风」的偈语,别人是死生之厄,他却是人空法空,这种气慨与彻悟,终使得元军拜倒。
日本的快川和尚也是个好例子。当织田信长的军队攻入快川的寺院时,他与一干弟子却在「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的禅诵声中安然「火定」,火焚竟可以如此沁人心脾。
唐代庞居士一家是另外的典型。庞居士「计画」于一日中午示寂,告诉女儿后,女儿却在他出门看时刻时,抢先一步登上父座,合掌坐亡,庞居士见了笑说:「我女锋捷矣!」越七天,有州牧于公来探病,庞居士为他说完法后,竟就枕在他的肘上也「去了」;庞婆见父女都走,跑到田里告诉儿子,儿子听完后竟也随即「倚锄而化」,庞婆便道:「你们都这样,我偏不然。」后遂不知所终。死生,在这一家子来说,真可以说是饥来吃饭来眠之事!
宋代天童正觉显现的又是另一种风光。他活了六十七载,圆寂时留下了一首偈语:「梦幻空华,六十七年;白鸟淹没,秋水连天。」千古艰难唯一死的大事,在他看来,却如白鸟淹没般的自然,而死竟可以就是生命之大美「秋水连天」的景观。老实说,这首偈语所拈提的甚至比弘一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更让人讚歎,而世上又有哪种修行能体现如此的风光。
死,在禅,是一种观照、一种锻炼、一种示现,乃至一种完成,可以说就因有这关卡,生命才能成其意义乃至超越,也才能体现或气魄、或从容、或平常、或大美的风光,一个人如果未能在此用心,则所有世间法、出世间法即只是自我蒙蔽的戏论而已。理想的武士道,正含有禅的这种精神。
然而,武士又是以何种方式来磨鍊乃至契入这种境地的呢?就此,参禅的方式既方便多门,而禅语又谓「挑水砍柴,无非大道」,因此,武士自然就选择了他们之成为武士的凭藉剑来入道。可以说,「剑道」的修习,才是武士的根本,除此,则「言必行,行必果」也只是江湖的义气,「忠君爱国」更不只可能是迂儒的行为,甚而还会成为军国主义的帮凶。
兵法何严厉
谈剑道的修行,许多人可能马上就会联想及宫本武藏,的确,这个日本剑道二刀流的开创者正是以彻底剑道修行者的面貌来让世人记忆的。
剑本是兇器、是杀人之物,但在乱世,它却也是活命之物、救人之器,死生之别,往往就在剑的一击之中,这种特性,使武士不敢稍忽于剑法的锻炼。参禅,要「二六时中,不离那个」,这意指不能让无始以来即有的无明之心有妄为的机会,如此功夫才能打成一片,也才能导致身心彻底翻转的悟境,而武士对剑如实地「念兹在兹」,正是一种参禅。
然而,参有彻底的参、有契入的参,也有表象的参、「有隔」的参,如何彻底呢?总要整个生命就是它,它就是整个生命;如何契入呢?总要能显现山河大地触目所及「全体是用」。以此,武士的剑就不能只是个剑,它必得是武士生命实践的体现;剑法也不能就只是剑法,它更是生命宇宙之道的契入。而宫本武藏之所以能成为剑道修行的代表,则正因他一生是这样彻底、契入地来参扣剑道。
在白鹭城天守阁读书三年变化气质而出关的武藏,为何割捨桥头情人阿通的三年之约呢?在宁可做世间薄情人的表象下,武藏那一剎那,其实正是决心以整个生命去面对剑道的,这个决心,这个割捨,成就了彻底的参,也终使武藏能在二十八岁那年就缔造了千古传诵的「岩流岛」之战。
在小山胜清描写岩流岛后武藏之《是后之宫本武藏》一书中,曾经记有这段传说:武藏一日在庭院中洗澡,忽觉背后有股杀气,转身一望,才发觉死于剑下的佐佐木小次郎的情妇已拿着一把荷制短枪对準着他,虽然,最后武藏以其无畏之身驱、逼人之气魄终使这女子不仅无法开枪还落荒而逃,但自此,武藏终其一生却再也没有脱光衣服洗澡过。
如此,「不予生命以任何可乘之机」,正是武藏在剑道上的基本态度,然而,缘何能下这种决心呢?这就要扣及剑法的严厉及剑客的生命特质了。
「两刃相交,是无所躲闪的」,这个禅语点出了在对决之时的「如实」。两刃相向,人平时所仗恃的权威、知识、情感此际都无以做为临阵败敌之依附,社会地位多高、知识多渊博、情感多深刻,在面对「死生」之时,竟都与生命无关了,这是剑客的观照,唯有此剑、唯有自己,才能解决生命的困境,除非不当剑客便罢,既是剑客,就不能不体会及此。
然而,能不当剑客吗?生命的本质不就正在两刃相交时才最能裸露的吗?否则,禅又何必以剑之相向来比喻参禅,武藏就是如此认定了剑道比爱情更能让他体现生命的如实,才走入了他所谓的「独行道」中,剑与禅在此地是真正合一了,武士也因此再也不只是被命运之神推入无尽杀戮的一个世俗生命而已。
武藏这种对生命彻底认真的态度,使他成为一个不谈禅字的禅者,而也只有如此,才能解释武藏生命里的各种风光。
「剑即一切」与「一切即剑」
禅讲明心见性,讲开悟,而悟正是生命境界的大转换,生命自此从分割的二元世界走入全体是道的世界,于是山河大地、草木虫鱼在悟者看来固都是法身说法,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更都可以是道的体现,悟者的生命特质正是如此「无隔」,是理事圆融、是事事无碍、是落花流水皆文章的。
武藏生命的不可及是他那「兵法何严厉」的修业态度,而他最引人欣羡的则正是这种「悟后的风光」,武藏如何选择剑道为他一生的修习或许是「常人」所难解的,但他的岩流岛之役以及在书法、绘画、雕刻上的造诣,还有许多修行的轶事却永远能为人所津津乐道。
岩流岛之役是武藏剑客生涯的关键性一战,他也以此留名千古,但如何看待岩流岛之役呢?不同人却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与佐佐木小次郎的这次决斗,武藏可说是费尽了心思,从桨削的长木剑、故意迟到以使对方心浮气燥,乃至抢佔背光的有利位置,这种种都使激赏小次郎这早夭英雄的人,无法对武藏释怀,武藏在此,被看成是个心狠耍诈的江湖人,岩流岛则是一个光明磊落剑客的悲情坟场。
然而,对武藏而言,剑法比试所牵涉的果真只是一般观念下的剑法么?自禅的立场,剑法的比试如果只及于剑法,则这孤立的剑又怎可能与生命契合呢?在此,必得是船橹是剑、时间是剑、光影是剑才是,也因此,在中年之后有人问武藏,是否决斗必得抢背光位置,武藏的回答却是:仍可以有「斩阴」之剑。在任何时空中都要使剑能发挥最大能量,只有体会及此,剑的真意才能显现。
更甚一步说,岩流岛之役胜者之所以是武藏,败者之所以是小次郎,正是「一切即剑」打败了「剑即一切」。「一切即剑」,则山河大地,无非是剑,真乃是遍虚空界尽为法身,而「剑即一切」虽也超越了常人,却必得以剑之一端对抗外在的一切,儘管一时可披荆斩棘,但终究则难免于夫复何言之叹!
武藏决心走入剑道是以「剑即一切」的心情切入的,但武藏之所以能成为剑圣,则在于他越此而到了「一切即剑」的境地。我们看那些伟大的禅者,哪个初发心时,不是以整个生命投入的?在初参之际,取个由生命发出疑情的公案「念兹在兹」、「二六时中,不离那个」,及至开悟后,则「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挑水砍柴,无非大道」,以此,武藏在岩流岛时,实已预示了他在其它方面的可能成就。
武藏的书画、雕刻都像他的剑法般,有一份常人难及的直捷,他自称并没有花多少功夫在此,但比诸他人的传世作品却毫不逊色,即此,唯一可能的解释并非他是各方面的天生奇才,却应该是本立而道生,这种种都只是他悟后的风光而已,而也只有看到这些,武藏的生命才堪称得上是彻底的剑道修行者。
这样的生命层次,诚然已非一般观念的武士道所能涵摄,而是剑与禅的世界了,也即如此,晚年的武藏才能达到「神武不杀」的境地,谈武士道所不足之处,武藏其实也可做为一个印证的坐标。
剑道之极致
武藏的时代距今四百年,在日本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武藏的传说极多,而着作也有不同版本,就中,以吉川英治的《宫本武藏》与小山胜清之《是后之宫本武藏》最具代表,前者写岩流岛之前投入剑道历炼的武藏,后者写岩流岛之后以禅印剑、以剑参禅的武藏,虽是两人所写,却完整地构成了对武藏一生的了解,而吉川英治的书又被改拍成电影,由稻垣浩执导,三船敏郎主演,使武藏的前期生涯成为世人熟知的剑士典型。
以生命境界的高低而论,无疑地,后期的武藏自然胜过前期的武藏,而在五十岁那年悟得「真空一剑」、神武不杀的武藏,也方能说是臻入了深刻的禅者之列,以此,小山胜清所描绘的,才真是圆熟生命的锻炼与风光。然而,世人感兴趣且熟稔的,却仍是吉川英治所写的一切,这其中,或许缘于后期武藏的生命境界较非一般人所能了解,而剑道与爱情的取捨本也更能触动世人的心弦,但更关键的,还在那亘古一役的岩流岛之战,武藏由此名扬天下,后人遥想此役,也皆有千古唯此一人之叹。
岩流岛之役成就了宫本武藏,也成就了佐佐木小次郎,以生命见证此一役的他,让蕞尔小地的船岛被称为岩流岛而为世人所熟知(岩流为小次郎的剑道流派名),而岛上有着红色小点的石头,也被认为是小次郎的血染红所致。
如何看待这一役呢?是不世出的两个天才青年、绝世高手的决战在吸引着大家永久的注意,还是更有其它的呢?
诚然,没有这两个高手,尤其是这么年轻的高手,此役是不可能如此传诵千古的,而对于这一战,武藏与小次郎也应该是被期待的,因为它可以证明谁是天下第一剑手,答案揭晓了,后世之人自然津津乐道。
然而,就为了争个天下第一吗?以此来看,武藏在击败小次郎之后应该是踌躇满志的,但为何他又孜孜不倦地继续在道业的修习呢?显然,天下第一不是他乃至小次郎所最关心的,而是剑道的极致才是一个顶尖剑客念兹在兹的,小次郎以生命见证了比他更完美的剑法,而武藏在击败小次郎之后却仍必须以余生去见证何谓「天下最完美的剑」也就是剑道极致的体现,岩流岛之役因此乃可以败者无怨,而胜者则反须背负着与败者共同的追寻继续走下去,只有这样,才有后来的武藏,而岩流岛一役也才不只是输赢的游戏。
禅,是不离人间万法而行超越的,但要达到这般境界却必须有一段寒彻骨的锻炼,以是禅者的生命才有禅语所谓「未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的风光。从轻狂少年到以剑入禅,乃至最后神武不杀,禅的这种轨迹也体现在武藏的一生中,真实的武藏不只是个剑客,更是个禅者。
<b>典型在夙昔</b>
诚然,自大悟的境界而言,武藏的一生也还没能达到彻底透脱的地步,晚年的武藏究竟有一股难掩的寂寞,然而,或许就因为这点遗憾,再加上前期少年的悔悟、爱情的浪漫、求道的执着、兵法的严厉才使武藏的一生能永远活在世人心中。二十年前,夜读宫本武藏的传记,想着这位可敬剑客的一生,我写下了:
<b>江湖久独行,凛冽若孤松;</b>
<b>欲将天地对,不与世人同。</b>
<b>发白添寂意,剑冷泣秋风;</b>
<b>兵法何严厉,寒夜伫冰峰。</b>
这遥寄给武藏的诗,而二十年后的今天读来,诗中的一切,对我却仍是点滴在心头的,只是,离开了对那「无以迴避之剑道对决」的体会,在习禅已变成是「啜饮一杯午后香醇咖啡」的现在,心底自不免又兴起另一层无限的感慨。
作者简介
林谷芳:台湾新竹人,一九五零年生。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毕业。
六岁有感于死生,高一见书中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有省,遂入无生法门,同时间,也开始学习中国音乐。
一九七四年起隐于市修行并教授琵琶。一九八八年开始从事文化评论工作及民间讲学。观照主题为禅修行、中国音乐的人文世界及文化重建,并为佛光大学艺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及「忘乐小集」召集人。着有「谛观有情——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等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