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不打算写这篇后记的,但万一真有人恰好喜欢这部作品并对一些背后的创作历程感兴趣呢?想到这点,我还是决定将这篇后记写出来。
这部作品是在6月25日有的最初想法,花了7天,我写好了整部作品的大纲,大概5万字。
从6月25号到8月13号,从idea诞生到完结,一共只花了我近50天读书、学习之外的閑暇时间。想做什么事就儘快做完,儘管之后会怅然若失一阵子。一直以来,我的性格都是如此。
但这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对细节的打磨不够。我谘询过一位编辑,他只读了第一章的小部分,他说文章进展太过平淡无聊。但我又觉得读到最后再回头来看开篇的日常,这种平淡又很弥足珍贵,甚至辉君内心的一面就是在渴望这种平淡。
「如何在不改变人物设定和主旨的情况下,让全篇都充满起伏」——如果今后还写小说的话,这部分应该是需要我去仔细思考的点吧。
虽然这么说,但这也不只是一篇50天内完成的小说,它更早可以追溯到5月份,那时的我在学校读完康德的「三大批判」后,产生了一种将康德的某个观点作为种子一般的观念写成一本小说的想法。
我反对过分地用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来创作并解读通俗小说,因为作者和解释者几乎都是在生搬硬套。儘管如此,在我这位作者的创作历程中,这篇小说确实和「康德—罗尔斯」一脉有着某种联繫,它的部分主旨就藏在开篇那段对缺乏阅读相关着作经验的人而言拗口聱牙的文字里。
再早一些的话,这篇小说或许可以追溯到我写的一篇名为《如果路哥在11.5卷向帆波告白》的实教同人吧。在这篇同人里,我尝试着原创了「七海彩羽」与「夏和千咲」两个天才角色,而她们的终点,则是「雨森光」。
我很喜欢雨森光。
大抵是有着「彩羽」和「千咲」两位角色在写作经验上的铺垫,有关小光的剧情,我通常不需要思虑过多。在写作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小光就在我的眼前,就在我的身边,对着她最喜欢的辉君开着各式各样的玩笑。
傲慢、目中无人、绝对的以实力为尊,眼中只容得进辉君一人——若小光对我而言是一个外人,一个只令我在屏幕中瞻仰的人,我或许并不会那么喜欢她。
幸运的是,藉由创作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小光可爱的另一面。同时,这又是一件无比可悲的事情,平庸的我只能凭藉着「上帝」的特权,代入到「星野辉」这位男主角中,才有机会多看这样的小光几眼。
我看不透樱井翼。
她最初的人设真的很单薄,「温柔」是一个烂大街的属性,而「优等生」在辉和小光面前更是毫无发挥空间。
小光的闪耀一眼可见,小翼的温柔则像微弱的流水一般绵延。写小光时,我不需要任何思索,而小翼的对话,我不得不字斟句酌。
「小翼的设定有些单薄。必须让小翼有等同于小光的魅力。」
看完大纲后,我的朋友如是说。
毫无疑问,她是对的。
小翼的经历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她一步步走出来的。小翼有着超越次元的力量,我只是顺着她的意,将她的行动写了出来。
虽然字斟句酌,实则是小翼在一步一步主动探索。
或许,我才是那个工具人。
在最开始的大纲里,虽说小翼的线路和小光的线路都是HE,但小翼的线路总有些「铺垫」的味道。
然而在真正写作小翼的线路之时,我竟觉得相比之下,我脑海中的那条小光线完全黯然失色了。
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里那位我写过的角色微笑着朝我挥手,对我说「谢谢」。
而我脑海中的小翼,始终是那副微笑着的模样,她就这样时而温柔时而狡黠地笑着,让我看不透她的所思所想。
在我写完第一章之后,我的朋友曾问我,如果能选择和两位女主其中之一共度一生,你会选择谁?
那时我的回答是小光,我的朋友很诧异,她以为我更喜欢的是小翼。我的回答是,因为和小光在一起会充满新鲜。
现在我的回答,应该会变成小翼吧。
到这时,我还是看不透樱井翼。
在大纲之前,这篇小说还有一个更为原始的idea。在其中,男主是一个毫无疑问的渣男。
但这样的男主总让我缺乏下笔的慾望,所以,我渐渐将男主塑造成了一个历经曲折却又满怀温柔的角色。
因为男主和小说主旨的联繫实在太多,所以我在此只得寥寥几笔将其带过。
在我心中,这篇小说不存在工具人。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经历和心情,儘管因为第一视角的限制而未被展现出来。
白鸟、天音、君原,男主的父亲母亲……在我的脑海里,他们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男主的母亲大人并非「给男主製造苦难」这样一个工具人的定位。而且就现实来说,其实对于音乐家而言,这样的父母并不罕见——我国的「钢琴三剑客」中,郎朗、李云迪、沈文裕无不有着「异常偏执」的父母。甚至和男主的母亲大人相比,是远远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程度。
有关男主的父亲,他并非一个纯粹恶的角色,我没有将他的心路历程展现出来,所以这需要感兴趣的人去猜。毫无疑问,他厌恶着男主这个私生子,但与此同时,他的想法也绝非那么简单的事情。实在感兴趣的话,就试着站在他的角度看看他能得到什么信息吧。
小翼的父母也是如此,在强迫小翼退学时,他们知道的信息是什么,他们的诉求又是什么?他们真的仅仅因为女儿演了一部话剧就转变既有观念了吗?第5章中,仅仅因为小翼说出爷爷的遗言,他们就顺了小翼的心意吗?还是说在背后有更多的考量呢?
我很喜欢一部作品,它的名字叫《交响乐之雨》。在很多作品中,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并没有太大区别。虽然是通过「我」这样一个单薄的视角,但角色们的所思所想仍然清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可「我」并非心理大师,这样写并不符合现实。《交响乐之雨》对第一人称视角的运用很出色,至少在我对acgn作品的体验中,可以称得上一流。「我」之所见,既非全貌,又常被误导。
我试着让男主眼中的人物看上去「没那么透明」,但这又很可能让读者觉得是「爱与勇气战胜了一切」。再加上线索埋得有些深,所以即便仔细思考,也可能只觉模糊不清。
如何在确保第一视角叙述的同时,不要让地下涌动的暗流变得模糊不清——这或许是第二个需要我更进一步思考的地方。
我还有时无奈自己文字的张力不够。一些女性作者即便写最简单的情侣吵架也能让人身临其境、撕心裂肺。我在知乎搜索过类似的问题,但又总觉得那些回答会让文字变得臃肿浮夸。江南在《龙族》中对楚夏、路绘,以及乌鸦等人的精彩段落既不堆砌又能恰到好处地打动人心——那是「妖艳的罂粟花」们都无法否定的文字。
这应该是第三个我在今后需要打磨的点了吧。
有关本篇小说的主旨,除了能从文字表面中读出来、总结出来的部分,其余大概都蕴含在前言和那张三人CG图中了。
至于这篇作品中提到的曲子,这些天每当我听到它们时,总会回忆起对应的情节,想到角色们那时的心情,每一次都会很感动。
这是我的第一篇原创小说,我也为此花了对我而言不算少的心血和金钱。算一算,这个数字应该比大部分网文作者半年的收入还要高。
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值得吗?
这个暑假对刚刚硕士毕业的我而言很长,从6月初到8月末,将近3个月的时间。但它又太短了,假期的前几天我在专心于那篇帆波同人番外,中后段又将全部的閑暇时间都给了这篇小说——就像将全部时间都倾注在练习协奏曲的辉君和小光一样。时间就这样悄然飞逝,即将开学之时,一切都已远去。
我曾数次问自己,反正也没什么人看,花这么多钱值得吗?每当这时,我都会感觉到那些纸上人物是鲜活的生命,他们在我眼前欢笑、在我眼前舞蹈。这是我的第一篇原创小说,主角团是我深爱的孩子们,为了他们,便是值得的吧。
最后,感谢我的朋友。从一年多前的春天开始,即便是她完全不熟悉的男性向题材,她也会将我写的东西第一时间全部读完。这篇小说更是如此,单机写作是一件很折磨的事情。如果没有她的阅读,写作进程或许会拖很久很久;如果没有她的建议,我或许会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有的时候作者会在迷宫里反覆摸索,但读者却可以成为那位俯瞰整个迷宫的人。
就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