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明发。
现在想想还是觉得这名字很普通。
普通过头了。
因为「李」本身是全台排名前五的大姓,若是再搭上一个没有个性的普通名字,那李明发这一生可能有很多机会见到其他李明发。
事实上,明发在小学、国中时,全校都刚好有个同名同姓的人。
不过,比起其他李明发,自己算是特别引人注目的,毕竟家境优渥、父亲又算是乡里知名人士,有这样的家庭背景,要不出风头很难。
所以他从来没有意识过其他明发的存在。会知道这件事,也是朋友无聊时提起的。
隔壁班的李明发、别年级的李明发,这些都和自己没有关係。
名字本身就是一种基于便利、形式上被创造出来的东西。即使今天改口,不以姓名称呼,改用「那家伙」、「这家伙」、「那边的那家伙」、「这边的这家伙」也可以,只是很不方便而已。
所以父亲当初替自己取名时,肯定也没想那么多,只要叫起来顺口、听起来福气就无所谓。不论是自己、妹妹或是侄女,都被父亲以类似的原则命名。男孩子的他一点都不在意,但不论是妹妹或侄女,都曾抱怨过父亲和爷爷给的名字土气。
但是,这不代表父亲对家人的态度随便。
明发所知道的父亲,是个对家庭相当负责的人,从小兄妹俩就在一个物质生活不虞匮乏的环境下长大。若说给子女衣食无忧的生活算是负责,那也确实是负责,毕竟这是亲情最显而易见的表现方式。不过,另一方面父亲也未曾染上任何恶习,即使工作忙碌,也时常关心子女的日常琐事。明发回忆起父亲,几乎找不到能足以被称为缺点的地方。
所以孩提时代的他算是相当仰慕父亲,仰慕父亲作为「人」在各面向的成功。
儘管明发并不是信徒,但父亲之所以会有着温顺和蔼的性格,或许是学佛的结果。
距今三十多年,在兄妹俩尚且年幼时,母亲便因癌症病故,历经丧妻之痛的父亲,最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透过宗教的力量才走出阴霾。从那之后,父亲便对拯救他的佛教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与宗教界的相关人士产生往来,明发曾看过法师上人或研究佛学的学者专家出入家里,这些人都是父亲在皈依佛门后结下的缘分。
话虽如此,但父亲并没有出家。
也没有奉行居士戒。
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依然不忌荤食,平常閑散或交际应酬时也会小酌几杯。
父亲从来不会把佛教的经典或偈语搬出来教育子女,对他而言,这是仅限于他一人的信仰,或说是兴趣,从一开始便不打算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子女身上。
因此,对那些出现在家里的佛像、法器,明发没有任何想法。
那只是摆饰。
也是父亲的生意。
渔业减缩是八零年代的事,那时他只是小孩,大量的船公司倒闭或被迫产业转型,当时父亲也碰上同样的问题,但或许冥冥中自有定数,遭逢危机的同时也迎来转机,父亲辗转得知泰国有了生财机会,便逐步把事业重心从海上移往陆地。
于是大量的渔船成了运输工具,一艘艘小船载满暹罗的佛牌与佛具。父亲的教友理所当然成为他的第一批顾客。
而父亲自己也陷入其中。
如那笑口常开的弥勒,摆在家里玄关,每个前来拜访父亲的人总是夸讚那尊佛像雕得巧妙、颇具灵性。他们没有说错,父亲确实花了好大一笔钱才购入。
不是教徒的明发当然无法理解。
因为那不就是块有着神佛外型的木头吗?若是把弥勒的五官削去,便不会有人视其为任何一尊神祇了。不论是名字或外表,所有事物的意义都很容易被抹消。
但父亲依然将那块木头仔细呵护着,光从清洁妇每天都得神经兮兮地擦亮那尊弥勒佛这点就知道了。
木头之所以被作为珍宝看待,也是因为有人相信它所被赋予的形象,进而产生价值。
起初明发完全无法理解父亲的观点。直到某天,他和同学在家里玩鹹蛋超人的软胶玩具时,他突然理解了。
或者说是顿悟。
争端在于,他和朋友都想要扮演鹹蛋超人盖亚,没有人想当最强合成兽欧布猛斯王。不管欧布猛斯王再厉害,大家还是宁愿当只能战斗三分钟的盖亚,因为正义的超人最后一定会赢。
随着争执越演越烈,明发看着房间散落一地的超人和怪兽,突然觉得这些东西不过就是塑胶。
而他为了这堆塑胶,却和朋友起了争执。
突然感到很空虚。
像那尊弥勒佛一样。
虽然他最后还是揍了朋友一顿,成功得到扮演盖亚的权利,但当时的想法却深深留存于心中。
在那之后,明发便不曾质疑过父亲的兴趣,甚至会有意无意地以此为话题,找父亲攀谈。随着年纪增长逐渐懂事的他,知道佛祖最大的价值便是让父亲重新找到生活重心,其他都无所谓了。
本来是这么想的。
直到明发二十五岁时,父亲做了一个奇怪的决定。
那时刚退伍的明发是事后经妹妹转述才知道。
据说,父亲透过其他教友介绍,认识了一名僧人。
说是僧人,但过得相当落魄,与明发对僧侣的印象完全不同,不论高矮胖瘦,僧人特有的气节从那个人身上完全感觉不出来,和路边乞丐只有一线之隔。
僧人法号文行。
父亲的朋友希望他能接济这名僧人。
所谓接济,不单单只是布施于僧人,而是提供他住处并负担生活上的所有开销。
换言之,就是供养。
这种不合理的要求,或许只有最为虔诚的信徒才愿意接受。
但父亲接受了。
还替僧人买下邻近渔港的土地,在海角的崖上替他盖了间寺院。
僧人文行便在那座佛寺定居下来。
即使明发心底无法认同父亲的决定,但也没有多做反弹。毕竟供养僧人的一切花费,都是父亲独自挣下的,就连刚出社会的明发想与朋友合资创业,本金也都是源自父亲。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虽然面对的是自己父亲,可是明发仍免不了产生自卑情结,所以才无法反对供养僧人一事。
不过追根究底,自己反对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他对父亲的事业根本一无所知,也没有发自内心关心过。
但父亲却未曾让子女感到家里的经济面临困境,不仅如此,似乎还更为发达。多养一位食客对家里开销无关痛痒。
随他高兴吧。
因为父亲是个无懈可击的人。
提早让公司转型,迴避产业衰退所带来的冲击,往后数年,公司业绩也日益蓬勃。
可是,父亲不把后来的成功归因于自己,而是那名僧人。
他说,僧人前来投奔于他时,身上还带了一件宝物。当初他就是以宝物为交换条件,才愿意供养那名僧人的。
僧人则笑着说,自己不过是宝物的附属品,最大的心愿还是希望宝物能得到供养。
———是什么宝物这么贵重?
他曾问过父亲。父亲表示下次拜访僧人时,会带他一起去。
———反正整座寺院早晚都会是你的东西。
父亲如是说。
拜访僧人的日子不需要特别挑选,因为那座佛寺地处偏僻,除了父亲以外,不曾有任何人前去添香。僧人偶尔出门与朋友会晤或参与法事,大多时间还是留在寺里。比起佛寺,那更像是给僧人安享天年的别墅。
明发开车载父亲前往佛寺。虽然佛寺邻近渔港,甚至在海边眺望,都能见到立于崖上的寺院,实际路程却比想像中来得遥远。原因在于佛寺本身并没有直接往来港口的道路,必须从邻村的山路走,绕一大圈才到得了。车程约莫二十分钟。
除此之外,要前往寺院所在的崖上,还得穿过一条没有经过任何修整的小路。所谓小路,其实就只是把挡路的树木与杂草清除,一条不过两人宽的小径罢了。
路口停了一辆中古厢型车,平常用来运送僧人所需的生活物资。
明发不懂寺庙格局,对建筑本身也没什么兴趣,即使佛寺规模远不及大型宫庙,但以一个人住的宅院来看,佔地面积已经相当广大。
走出林地,来到海岬,率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相当气派的殿堂。
明发跟着父亲跨过门槛,进入前殿,看到熟悉的景物,明发轻轻地「啊」了一声。
是弥勒佛。
家里的弥勒佛被父亲搬来寺院了。
除此之外,前殿还摆设许多从未见过的神像,算一算,含弥勒佛共有六尊,应该都是父亲后来添购的。
穿过前殿,来到宽阔的庭园,比起雄伟的正殿,真正抓住明发目光的反而是那一片鲜红色的花田。一名僧人站在花海中央,正拿着勺子浇水。
与花海融为一体的僧人,构成相当瑰丽的景色。
僧人注意到父子俩,笑逐颜开地前来迎接。
「文行师父,这是我儿子。」父亲介绍道,明发也双手合十地像僧人问声「师父好」。
「不必这么拘谨。常听你父亲提起你,确实生得好面相!」僧人也向他回礼,脸上的笑容显得更开心了。
两人被带往左侧的厢房,那是僧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另一侧则是由照顾他的凈人使用。毕竟在佛寺里使用「佣人」一词似乎不妥,但侍奉文行的人没有出家,无法以行者称之,只能说是凈人,即为在佛寺里服劳役的平民百姓。
一阵寒暄后,有人端茶水进来。
是一个皮肤黝黑的青年。
「谢谢你呀,怀恩。」
文行开口答谢,明发觉得这名字听起来很耳熟。
他想起来,妹妹曾提过青年的事。
依稀记得是父亲在泰国雇的小伙子,替他处理帐务的同时也做些打杂的工作。
这么说来,怀恩好像就是在他当兵时来到台湾工作的。
明发瞪着怀恩,从他手上的佛珠到对文行毕恭毕敬的样子———外貌乃至举手投足,明发无一不仔细打量,而对方完全没有注意到这刺人的视线。
以公司的规模,在泰国那肯定也有不少人求父亲带他到台湾做事,偏偏却只有这个人享受特别待遇。
妹妹特别提起怀恩不是巧合,明发服役将近两年的时间肯定发生了很多事。
明发将茶杯拉向自己,他与怀恩,彼此间没有任何交谈,也没有这个必要。
怀恩送完茶水就退下了,彷彿意识到接下来的话自己不适合在一旁聆听。
「是这样的,师父。」父亲啜饮一口茶,以此作为发语词。
「前几天明发向我问起那个的事,想想与其我自己讲给他听,不如让他亲眼看看,毕竟那不是能用三言两语轻易交代的东西。」
「我明白。」
「再说,明发年纪也不小了,很多事情我想还是趁早跟他交代比较好。」
文行皱了皱眉。「哪来的话?您的身体不还很硬朗吗?」
「不,这和身体没有关係,只是泰国那边的状况,他总要知道的……」
看见父亲支吾其词的样子,僧人举起手,表示不用再多说。
「少爷如果想看看那个也是理所当然的。毕竟父亲当初花了相当心思才建这座庙,不就是为了它吗?请稍坐一会,我这就去取宝贝。」
文行缓缓地起身,步履蹒跚地走出厢房。明发听说他是个年纪约五十岁的人,但举手投足却彷彿像个七十岁的老人。
不久,文行就回来了,怀中还捧着一个木匣子。
文行将匣子交给明发,明发小心翼翼地将匣子置于腿上。
「切记,里面的东西,是绝对不能让外人看见的。」
果然是很贵重的宝物。
既然如此,为何收在一个朴素的木箱里呢?明发不解,但也没多问。
他打开箱盖。
颗粒。
箱子里装满了许多白色的细小颗粒。
这就是宝物吗?
颗粒上无一例外散布着细小、不平的孔洞,与宝石的形象相去甚远。
乍看之下还以为是莲子。
儘管明发完全看不出价值,但他也不敢随意伸手碰触。
「师傅,请问这是……?」
「是舍利。」
说完,文行便替明发将盖子盖了回去。
「这件事情,不可以告诉家人以外的人,即使是朋友也不行。」僧人再次叮咛道。
「这就是寺里所供奉的东西吗……?」
「正是如此。」
明发是在后来才知道舍利的意思,是指僧侣圆寂后所留下的骨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