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塔遭到斩首的名门淑女
一提到伦敦塔,大家就联想到那是英国最具代表性的观光景点,直到现在那里仍旧是英国皇室的行宫之一。在伦敦塔四周有身穿红色制服的禁卫军站岗,而且每天都定时举行卫兵交接仪式,吸引许多游客驻足观赏。
伦敦塔的起源,是征服者威廉为了防卫伦敦市区而建立的防御工事,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多建筑。只有一座正中央的堡垒名为「白塔」,是在1078年建造完成的。
后来到了十三~十四世纪,亨利三世在位时,他在伦敦塔周围的护城河一带又增建一连串的塔楼和城墙,慢慢演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模样。经过这些修建工程,原本古罗马时代建造的外墙早已被拆除,而城区的面积则扩大到原来的三倍。除了白塔之外,还有卫菲尔塔、戴弗洛塔等等,总计有九座塔楼。
在伦敦塔内设置动物园也大约是在相同的时期。由于亨利三世喜欢珍禽异兽,有许多外国国王会馈赠各种动物给他,比方说挪威送的北极熊、法国送的大象、神圣罗马帝国送的豹等等,还有英国各地搜罗而来的珍贵动物,都圈养在这里。所以这座动物园堪称是全欧洲第一座动物园,而且还开放给民众参观。
伦敦塔之所以染上血腥的历史、成为牢狱、刑场的代名词,是要到后来十五~十六世纪的时候。举凡幼主爱德华、亨利八世的王妃安-博林、同为亨利八世王妃的凯瑟琳-霍华、大法官汤马斯-摩尔、人称九日女王的琴-格雷、伊丽莎白女王的亲信艾塞克斯伯爵等,许多王公贵族都曾被监禁在伦敦塔内,最后落得死于非命的下场。
亨利八世的时代
别名「蓝鬍子」的亨利八世,当他在位的期间,就曾经将他六任妻子之中的两人送上伦敦塔的断头台,那段时期堪称是伦敦塔背负最多悲剧的时代。
亨利八世由于王妃凯瑟琳迟迟没有为他生下子嗣,想要跟妻子离婚,于是派遣大法宫沃尔西前去请示罗马教皇,因为当时天主教并不允许夫妻离婚。沃尔西这个人很懂得钻营之道,他原本是肉贩之子,但是一路飞黄腾达当上枢密院议员、约克大主教、大法官,集权力财富于一身。可是,和罗马教廷交涉离婚的事迟迟没有办妥,结果被亨利八世撤职,甚至以叛国罪逮捕起诉他,要将他押解到伦敦塔,1530年十一月,他还没抵达伦敦塔,就在路上病死了。
接替沃尔西继任大法官一职的是人文学者汤马斯-摩尔。也就是知名着作《乌托邦》的作者。由于亨利八世和王妃的侍女安-博林有染,于是自行宣告他和王妃凯瑟琳的婚姻无效,然后和安-博林结婚,此举违反了天主教的教规,亨利八世乾脆和罗马教廷切割,另外创立了英国国教。汤马斯-摩尔自始至终都反对这样的行径,不肯出席国王与新王妃的加冕仪式,甚至不承认安-博林所生的女儿(也就是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拥有王位继承权。
结果到了一五三四年四月,汤马斯-摩尔也被判处忤逆国王之罪,被关进伦敦塔地下室的牢狱中。
其实汤马斯-摩尔并非首开先例。在他之前,洛彻斯特主教费雪早就因为反对亨利八世与安-博林结婚、以及反对英国国王兼任英国国教领袖而被捕,关在伦敦塔的钟塔里,当时他已经八十高龄了,费雪与摩尔两人都和荷兰的人文学者伊拉斯莫斯有着深厚交情,费雪还引荐伊拉斯莫斯到剑桥念书。
一五三五年六月十七日,这位费雪主教被押解到伦敦塔外的塔丘上处死。他的遗体先是被吊在伦敦桥上曝尸示众,然后扔进泰晤士河里。这时汤马斯-摩尔也被关在钟塔里,不过他的牢狱生活比较自由,家人可以送食物和衣服给他。
经过一年的监禁,汤马斯-摩尔出席在西敏寺召开的审判庭,不过这审判只是做个样子罢了,他的罪名早巳确定。于是,他又通过「叛徒门」回到伦敦塔内。当我们参观伦敦塔时,一进大门就会看到右手边有个厚重的铁栅门,那就是有名的叛徒门。当被告在法庭上被判有罪之后,就会用小艇载着渡过泰晤士河,然后穿越叛徒门,打人大牢之中。
由于亨利八世的怜悯,汤马斯-摩尔免于遭受五马分尸之刑,可以等同于贵族阶级,在塔丘上处决。后世的莎士比亚写了一出五幕的戏剧「汤马斯-摩尔爵士」,就是在描写一五三五年七月六日上午处决的过程。
当汤马斯-摩尔走上处刑台时,由于阶梯过于窄小,他于是对刽子手说:「要是上去的时候我摔着了,麻烦您扶我一把。至于下来的时候,我自己会小心。」
依照当时的习俗,刽子手在行刑前,会聆听死刑犯的忏悔之言。汤马斯-摩尔走上处刑台之后,拥抱了刽子手,鼓励他说:「打起精神,好好的完成工作吧。我的脖子比较短,恐怕不太好瞄準,得要你多费心了。」然后把头靠在斩首台上,又开玩笑的说道:「我没有犯罪啊,千万别砍我啊!」直到他人生的最后一刻,汤马斯-摩尔都不改幽默的个性。
斩首之后,汤马斯-摩尔的人头被挂在伦敦桥的桥门上,他的女儿玛格丽特-罗帕尔偷偷花钱买回了首级,葬在坎特伯里的圣邓斯顿教堂的罗帕尔家族墓园中,相较于尸体被扔进泰晤士河的费雪主教,汤马斯-摩尔算是比较幸运的了。
后来到了一九三五年,费雪主软和汤马斯-摩尔都被罗马教廷封为圣人。
伊丽莎白入狱
安-博林的女儿伊丽莎白,在少女时期的一五四四年,也曾因为托马斯-怀亚特的叛变事件而遭到牵连,姐姐玛丽一世女王(血腥玛丽)为此将她拘禁在伦敦塔内长达两个月。
亨利八世死后,他的最后一任妻子凯瑟琳-帕尔再婚嫁给了托马斯-怀亚持,他反对玛丽一世和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国王结婚,打算推翻玛丽一世,拥立伊丽莎白,于是发起政变。
但是政变失败,托马斯-怀亚特被捕后在塔丘处死,而他写给伊丽莎白的两封信都被扣押,使得伊丽莎白也被关进伦敦塔里。后来由于事证不足才释放了她,但是玛丽一世将她移送到伍斯塔克行宫严加看管监视。
日本的文豪夏目漱石曾形容叛徒门是「通往冥府的入口」,事实上也的确是如此,从叛徒门送进去之后,能活着出来的人少之又少,而伊丽莎白就是那极为少数的持例。
◆伦敦塔的拷问刑具◆
詹姆士一世在伊丽莎白一世驾崩之后继任英国国王,从他执政的时代,伦敦塔就很少再执行死刑处决了,不过,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拷问刑具进驻伦敦塔。
举例来说,现在仍旧放置在伦敦塔内展示的「刑架」,就是当年汕留下来的拷问刑具之一。用刑时把罪犯的手脚绑在架子上,然后向两旁拉开。造成关节脱臼。这个刑具最初是十五世纪时担任伦敦塔治安官的艾克塞特公爵所引进的,所以人们给这刑具取了个绰号叫做「艾克塞特公爵的女儿」。
亨利八世时代的伦敦塔治安官吏凯菲顿,则是发明了一种名叫「史凯菲顿的女儿」的拷问刑具。这种刑具是一个A字形的铁架,顶端扣住罪犯的脖子,中段夹住罪犯的双手,底下则扣住罪犯的双脚。
在用刑时,借着调节铁架的开闭,可以把罪犯的头强押到双腿之间,使得身体弓起成为球形,所承受的痛苦不可言喻。
伦敦塔还有一个观光名胜叫做「紧迫牢房」,这个「牢房」高一公尺二十公分、深度只有六十公分,把人关在里面,由于空间过于狭窄,会强迫犯人低头用下巴顶着胸口。在这「牢房」里,想坐也坐不下来,想站也站不起来,只能一直保持半蹲的姿势。
另外还有一个名叫「老鼠洞」的牢房,设置在泰晤士河旁边,刚好和水而高度一致。每当泰晤士河水位上涨时,这间牢房里就会开始进水,同时还有许多饥饿的老鼠涌进来。罪犯在一片黑暗中与无数的老鼠搏斗,到头来是敌不过老鼠的尖牙利齿,变成老鼠的晚餐。
下场悲惨的两位小王子——爱德华五世与约克公爵
莎士比亚所描述的悲剧
在伦敦塔的众多悲剧之中,最引人落泪的,莫过于年幼的爱德华五世和他的弟弟约克公爵的故事了。这是发生在玫瑰战争(一四五五~八五年)末期的英格兰王位争夺战。
拉斐尔前派的画家约翰-艾福瑞特-米雷有一幅极为着名的作品叫「伦敦塔的王子们」,画中两位少年紧紧依靠在一起,神情紧张环顾四周。彷彿害怕有刺客前来,这幅画其实画的就是爱德华五世与弟弟约克公爵。
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理查德三世」之中,也提到身形佝偻的理查德(后来的理查德三世),将他的侄子爱德华五世和弟弟约克公爵关在伦敦塔的血腥塔内,后来为了夺取王位,甚至不惜杀害两位少年的情节。
莎上比亚的戏剧充其量只是个人创作,但后人几乎都认定理查德就是下令暗杀幼主爱德华五世的人,把这件事视为史实。而且,杀人现场血腥塔如今也对外开放供人参观。
一四八三年四月九日,当时的国王爱德华四世骤逝。这个消息立刻以快马捎信通知住在邻近韦尔斯的爱德华王子、和住在北方的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德(爱德华四世的弟弟)。
收到消息后,担任王储摄政的瑞佛斯伯爵安东尼(王储之母伊丽莎白的弟弟)和葛雷爵士立刻启程,保护王储赶往伦敦。王储与瑞佛斯伯爵一行人比理查德更早一步,先抵达了史托尼-史特拉福。
由于瑞佛斯伯爵顾虑到王储的叔叔理查德会对政局安排有所不满,所以把王储留在当地,他和葛雷爵士则是折返回到北安普顿去会见理查德。
但是这是个要命的决定,因为理查德是个极有野心的人,他听说哥哥死去,只留下年幼的王储,心里就起了夺取王位的念头。理查德先是笑脸迎接瑞佛斯伯爵与葛雷爵士,邀两人夜宿家中,但是到了隔天二十九日一大清早,他就派遣士兵逮捕两人,并且立刻处死。
孤伶伶待在史特拉福的王储爱德华,就这样落入理查德的手掌心,在理查德的护卫下前往伦敦。
皇太后伊丽莎白得知弟弟瑞佛斯伯爵遭到处决,心中有了不祥的预感,她赶紧带着另一个儿子约克公爵躲到西敏寺里避难。
五月四日,理查德一抵达伦敦,就宣布要在六月二十二日为新国王(爱德华五世)举行加冕典礼。
这个友善的举动,其实是要把躲在西敏寺里的王储胞弟约克公爵骗出来的计谋。理查德差遣使者波查大主教前去说项,果然轻鬆的从伊丽莎白身边骗到了约克公爵。
结果原先预定好的加冕典礼立即取消,国政全都落入理查德的手中。七月六日重新举办盛大的加冕典礼时,王座上主角已经不是爱德华五世,而是靠着诡计抢到王位的理查德三世。
被幽禁在伦敦塔内
人称「少年国王」的爱德华五世,就这样断送了继承王位的机会,他的弟弟约克公爵也一併被捕,两人都被关在伦敦塔内。当时爱德华年仅十二岁,弟弟约克公爵只有九岁。
理查德三世即位之后,有时人们会看到爱德华与约克公爵站在伦敦塔的窗户旁向外张望,那如同囚犯一般的眼神,让看过的人不禁难过落泪。
到了八月之后,突然再也没有人看到这两位小王子了。因此后世史学家大致断定,这就是理查德三世杀害「少年国王」与年幼胞弟的时间。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就连那些残虐不仁、奉命前去杀害两位小王子的恶徒,在说起暗杀过程时,也不禁泣不成声。
在戏剧描述中,两位小王子是在睡梦中被杀的。他们相拥而眠,脸上的表情天真无邪,嘴唇则像是绽放的玫瑰一般红润。枕头旁边还放着一本祈祷文。
看到这一幕,暗杀者起了恻隐之心,但是还是按耐住心中的悲悯,迅速的将两名少年勒死。
亨利七世阴谋论
除了「理查德三世阴谋论」之外,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再下一任的国王「亨利七世阴谋论」。
理查德三世登基之后两年的一四八五年,他在博斯沃思原野战役中败给里奇蒙伯爵而战死沙场,里奇蒙伯爵继任王位成为亨利七世,从此宣告长达三十年的血腥战争(玫瑰战争)告一段落。
否定「理查德三世阴谋论」的人,主要的论点放在亨利七世即位后,曾向议会提出诉状,揭露理查德三世的叛逆之罪。可是,诉状中却丝毫没有提到理查德三世杀害两位小王子的事。而且,两位小王子死后,理查德三世并非第一顺位的王位继承人,卡在他前面的还有爱德华四世的五个女儿和众多皇亲国感,这些人都比他更有理由继承王位。
可是理查德三世在位的期间,这些拥有王位继承权的人都没有遭遇不幸,而是过着安稳的日子。反倒是亨利七世登基之后,就开始整肃异己,这些皇亲国感有些终生被关在伦敦塔里,有些则是衣衫褴褛的遭到处死,所以才会有「亨利七世阴谋论」的产生。
两具孩童的遗骨
到了一六四七年,有人在白塔外侧阶梯的下方挖出了一个木箱,里头装着两具孩童的骸骨。想当然尔,这就是爱德华和约克公爵的埋骨之处。虽然没有人知道两位小王子是如何被杀害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应该是在其它场所被杀害,然后才搬动尸体,埋葬到这个位置。
又过了二百六十年,到了公元一九三三年,这对遗骨经过科学鑒定,确认两人是近亲,其中一人年约十二~十三岁,另一人年纪在九~十一岁左右。由于年长的那个死者头盖骨上有血斑,因此推论窒息而死的可能性极高。
这两位小王子的惨死,为后世的艺术家带来无限的想像空间,有许多绘画都以这个故事作为主题,比方说保罗-德拉洛契画的「爱德华的儿子们」、詹姆斯-诺斯柯特画的「杀害伦敦塔之王」、以及之前提到的约翰-艾幅瑞特-米雷画的「伦敦塔的王子们」,多到难以计数……
直到今天,在遗骨被发现的地方,仍有许多人坚称他们看到了两位小王子的亡灵。据说,这两位少年时常依偎在一起、彼此手牵着手不肯分开。
不幸的「千日王妃」——安-博林
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
十六世纪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有个别名叫做「蓝鬍子」,因为他身旁的王妃换过一个又一个,总共娶了六个妻子,而且,其中两人还被冠上莫须有的(?)红杏出墙罪名而遭到斩首处死。
其中最有名的一位牺牲者,就是被称为「千日王妃」的第二任妻子安-博林。有不少电影都以她的故事作为拍摄主题。
悲剧要从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凯瑟琳说起。原本,凯瑟琳是亨利八世的哥哥阿瑟所娶的王妃,可是,结婚不到几个月,阿瑟就死了,她因此成为寡妇。凯瑟琳的出身是当时国力强盛的西班牙的公主,当时英国为了维持和西班牙的同盟关係,才要求小叔亨利八世迎娶自己的嫂子当作王妃。
可是,弟弟娶哥哥的妻子是圣经律法所禁止的,所以当时还特别情商罗马教皇准许这件婚事。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经过这风风雨雨才结为连理,但凯瑟琳生下的众多小孩之中,只有一个小公主存活下来,其它孩子都不幸夭折。
这是触犯了上帝的律法,才引来的报应吗?就连罗马教皇的恩准也改变不了这样的命运吗?亨利八世为此非常烦恼。圣经最前面的摩西五经中的利未记,有这么一段经文:「人若娶弟兄之妻,这本是污秽的事,羞辱了他的弟兄,二人必无子女。」这段话一直在亨利八世的脑海里萦绕不去。
虽然在公开场合上,亨利八世仍旧照往常一般对待凯瑟琳,但是私底下,他已经对凯瑟琳心生不满。
正当他打算休了凯瑟琳,迎娶别的女人当王妃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最佳的人选,就是王妃身边的侍女安-博林。安-博林美貌又个性调皮,让亨利八世越来越着迷,两人之间也发展出情愫。
不过,当年想要离婚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首先,就是要向罗马数皇请示,要求教皇准许他们离婚。但是偏偏现任的教皇克勉七世不敢触怒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凯瑟琳的侄子),所以迟迟不敢答应离婚的请求。
为了婚姻和罗马教廷决裂
一直斡旋却无功而返的亨利八世,后来逐渐失去耐性,决定要和罗马数廷切割,自创英国的新教。一五四三年,英国议会通过「国王至上法案」,从此英国的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的掌控,改而尊奉国王为宗教领袖,英国国教就此诞生。
坎特伯里大主教在亨利八世的威胁利诱之下终于低头,承认国王和凯瑟琳的婚姻无效,并准许亨利八世和已经怀有身孕的安-博林结婚。接着,亨利八世将凯瑟琳流放到遥远的阿穆特希尔,至于亨利八世与凯瑟琳之间所生的女儿玛丽公主(后来的血腥玛丽),地位则是突然逆转,变成了亨利八世的私生女。
这件事引来罗马教皇克勉七世的震怒,于是数廷声明亨利八世与安-博林的婚姻无效,两人所生的孩子都是庶子,从此不与亨利八世往来。
一五三二年的年尾,安-博林怀孕了,所以翌年一月亨利八世仓促的和安-博林办了秘密的婚礼,那时全国上下都在猜测安-博林会生下男孩或是女孩?亨利八世请医师和占卜术士看过之后,一致断定会生出男孩。于是国王决定孩子出生就要将他命名为爱德华或是亨利。
但是命运却开了亨利八世一个大玩笑,一五三三年九月安-博林生下了一名女婴(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知道了这个消息,亨利八世气得三天三夜都睡不着。对安-博林感到失望的亨利八世,于是撇下新娘不管,又到外头去寻找别的女人。
安-博林受到丈夫的冷落,心情大受打击,每次与亨利八世见面部忍不住大吵大闹。当亨利八世讚赏玛丽公主(国王与凯瑟琳所生)乖巧可爱时,就惹来安-博林的醋劲,心想将来要把玛丽公主当成侍女来使唤,或是把她许配给低贱的僕人。安-博林一直觉得,她之所以没生下男孩,是因为「那对母女」还在人世之故,所以想儘快解决掉这心头的祸患。
可是安-博林的计画没有成功,原本站在她这一边的人,现在却同情起凯瑟琳母女。这些人越聚越多,俨然形成一股势力。就在这时,一直为婶婶凯瑟琳叫屈、对亨利八世感到不满的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那一派,也传出可能出兵攻打英国的消息。
到了一五三五年十二月,安-博林又再度怀孕了。翌年一月,被流放到远方金柏顿城堡的前王妃凯瑟琳因癌症病逝,这一切似乎都对安-博林有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安-博林知道,要是这次她又没能生下男丁,下场就会跟凯瑟琳一样,被亨利八世给抛弃。
到头来,安-博林的运气还真是不好,虽然怀的是男婴,但是却以流产收场。前来探视的亨利八世对她说道:「看来老天爷是不打算赐给我儿子了。若不是因为妳,这一切说不定还有转寰余地。」语气中带着无尽的冷酷。
这次亨利八世是真的下定决心要赶走安-博林了。亨利八世打算休了安-博林,和他的新欢珍-西摩结婚。珍-西摩也是侍女出身,她并非美女、也不是系出名门,不过她是来自于多产的家庭,家里有九个兄弟姐妹,所以生下男婴的机率应该会很高。
以前和凯瑟琳离婚所用的借口「婚姻无效」在此刻又派上用场。亨利八世考虑用同样的方式休了安-博林,国王任命的首相剋伦威尔于是奉命设计安-博林,让她一步一步落入陷阱。
对克伦威尔来说,这也是扫除宫廷内政敌——安-博林派势力的最好时机。首相先是召来安-博林身边所有对她感到不满的人,开始散播对她不利的适言蜚语。
安-博林的「不贞」罪名调查委员会展开一连串追查,逮捕了安-博林的哥哥与其它年轻贵族共四人,对他们提出指控。
虽然这「不贞」的指控极可能是凭空捏造的,但亨利八世心意已决,他说:「我能把妳提拔到今天的地位,就能把妳从这个地位上头拉下来,妳若是忘了这点,那就怨不得我了。」另一方面,被逼到绝境的安-博林,也的确有可能狗急跳墙,做出不择手段的事。
被捕处决
五月二日,安-博林终于被捕入狱,押送到伦敦塔。起诉书上写到,安-博林曾引诱哥哥乔治和几名年轻贵族,还和其中一人约好,耍策划谋害国王,等国王死后再跟他结婚云云。
于是,安-博林被押往伦敦塔内一处名为绿塔的空地上处以斩首之刑,而她的哥哥与几位年轻贵族则是被处以绞刑。从安-博林被幽禁的地方往窗外望去,刚好可以看到那片名为绿塔的广场。
当安-博林听说她的丈夫「大发慈悲」,为了不让她受到绞刑与火刑的煎熬,而判处她斩首之刑时,她露出讽刺的微笑,向威廉-金士顿问道:
「不知道刽子手的技术好不好?」
接着,她抚摸了一下自己的脖子,又说:
「还好,刽子手应该不会很辛苦,因为我的脖子这么细……」
金士顿后来写下这段谈话与感想:
「过去我见过许多次处决,死刑犯大都为自己感到哀怜。但是就我所知,这位女子在临死之际,却为自己感到喜悦。」
处决时刻订在五月十九日早上,安-博林在阳光照耀下,走上了设在伦敦塔内广场上的处刑台。虽然她面容憔悴,但是并没有流泪,也没有慌张失措。她的眼睛用布蒙住,屈身跪在断头台前,刽子手挥下大刀,安-博林的人头高高弹起,落入放在前方的篮子里。这短短三年的王妃生涯就此告一段落。
之后,安-博林的首级被挂在伦敦桥门之下示众,这是犯下「欺瞒国王之罪」的最适当惩罚。
以毫无根据的私通(?)罪名处决安-博林之俊,才过了短短十天,亨利八世紧接着就正式迎娶了珍-西摩,速度之快震惊了整个社会。
九日女王——琴-格雷
毕强塔的亡灵
在伦敦塔的众多塔楼中,过往历史最为血腥的莫过于十四世纪建造的毕强塔了。夏目漱石在他的小说《伦敦塔》中有这样的描述:
「不知为何,墙壁总是湿的。用指尖去摸摸,露水就顺着手指滑下,仔细一瞧,指尖已经染成红色。露水从墙壁的角落渗出、滴落,低头看着地板,发现那水滴的痕迹如此鲜明,形成了流向不规则的水痕。」
这「流向不规则的水痕」,指的是那些幽禁在塔内的人犯,在即将殡命之际,在墙上刻下的遗书。人们一方面思念着牢笼外的世界,一方面在墙上刻下最后的遗言,至少留下自己的名字,以供后人凭弔。
在墙上的许许多多文字当中,我们隐约看到了「琴(Jane)」这个名字。这位年仅十六岁的少女,坐上女王位子的时间仅有短短九天,就被送上处刑台而香消玉陨。
一五五四年二月十二日,琴-格雷身上穿着纯白的衣眼,被带到处刑场上。其实她并没有犯下任何的罪行,一身清白就如同她身上穿的衣服。
当她走上处刑台时,神情丝毫没有惊慌,琴-格雷静静的把颈项靠在断头台上,接着,斩首的大斧无情的挥下,她的人头落在地上,发出沈闷的撞击声……
如今,每到她的忌日,她的亡灵就会身穿白衣出现在伦敦塔。最近一次有人目击琴-格雷的亡灵是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二日,距离她被处死的那年。已经相隔了四百零三年。
那是个冰冷严寒的夜,大约凌晨三点时,守卫听到有奇怪的声音,于是走出岗哨到外头张望,他朝着塔楼向上一看,赫然见到楼上有白影闪过,守卫被吓得魂不附体,他已经猜到那极可能就是琴-格雷,赶紧呼叫其它守卫前来确认,而赶来的守卫也同样目击了琴-格雷的亡灵,这就是最近一次的目击事件。
身陷阴谋漩涡中的少女
一五五三年,当时年仅十五岁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六世身体赢弱多病,众人心想就算他结婚也不可能生下子嗣,而且,要是爱德华不幸骤逝,最有资格继位为王的将是他的同父异母姐姐玛丽,但是当时掌权的贵族们却不希望英国皇室冒出一位女王来执政。
所以,抱有千政野心的诺森柏兰公爵约翰-杜德立,想要从玛丽那一派的手中夺取王位主导权,他手上的王牌就是向来友好的萨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儿——琴-格雷。
当时琴-格雷只有十五岁,貌美如花,而且精通希腊文、拉丁文、希伯来文、法文、义大利文,堪称是全英国最有教养的女性。论起血缘,她的母亲弗朗西丝是亨利七世次女在第二次婚姻时生下的女儿,所以算起来琴-格雷是亨利七世的曾孙女。
为了阻止女王即位,而推出另一位女王,这个计画看来有些不合常理。其实杜德立心中打的算盘,是让自己家的四男基酉幅德迎娶琴-格雷,一旦琴-格雷生下男婴,他的孙子就能够继任王位了。至于杜德立家的子嗣尚未正式登基为王之前这段过渡期间,就暂时先由琴-格雷担任女王。杜德立如此说服了萨福克公爵,于是两人结为亲家,先让儿子基尔福德娶琴-格雷为妻。
虎视眈眈等待政变机会的杜德立,在一五五三年六月底爱德华六世病危时,赶到病榻旁痛陈女王玛丽即位会造成的危险,逼着爱德华六世写下遗嘱,让琴-格雷的儿子继任王位。
可是这个阴谋被诺福克公爵发现了,他把玛丽带回自己的领地加以保护,然后等待杜德立出招。七月六日,爱德华六世病逝,可是死讯却拖到十日才对外发布。杜德立原本计画国王一死,他就要拿着遗嘱逮捕玛丽,让琴-格雷登基,但是玛丽却躲在安全的地方,让他的计画无法得逞。
即使如此,杜德立还是继续执行计画,他召唤琴-格雷来到他位于金斯林的城堡,将先王爱德华六世的遗言、以及指定琴-格雷继任王位的决定告诉了她。据说琴-格雷刚听到这消息时,震惊到当场晕眩昏倒。但是,没人在乎她有什么感想,因为翌日就发布了爱德华六世的死讯、和琴-格雷继任成为女王的诏书。
然而,这个阴谋因为保密到家,只有琴-格雷的父亲萨福克公爵和杜德立的儿子知情,而没有事先徵询其它贵族的意见,或是拉拢有力的帮手,所以是个莽撞无谋的政变。很快的,周遭的反对声浪随之而起,就连过去反对玛丽即位的贵族,也不认同杜德立的做法。结果,琴-格雷的女王宝座只坐了九天。
约翰-杜德立、琴-格雷、她的丈夫基尔福德、基尔福德的兄弟以及杜德立全家都遭到逮捕,而且对付叛徒的速度也很快,首谋者约翰-杜德立在八月二十一日就遭到处决。
经过半年之后,翌年一五五四年二月十二日,琴-格雷和丈夫的审判也有了结果,丈夫基尔福德被判在塔丘上处死,琴-格雷则被判在绿塔广场上斩首。
琴-格雷自己没有分毫的野心,却成了他人争权夺利的工具,到了她临死之前,也没有人替她申冤,她只好静静的接受命运和死亡来临。
这就是「九日女王」琴-格雷所留下的悲剧故事。
艳丽的女王和她的众多情人——玛丽-斯图亚特
围绕在苏格兰女王玛丽身旁的男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