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到船上,我立即就连接到了殖民地网路收集了情报。我花了几天时间来做这个事儿。
自然,这不是通过什么值得称讚的方式,而是非法手段。我侵入了海关安全部门用来监视并收集殖民地信息的重要网路。我特别针对安全部门网路管理员的访问记录进行了情报收集。
我首先要查找的信息是有关周围恆星系统和控制它们的星际帝国的信息,因为了解自己所处位置是最优事项。
首先,我现在停留的恆星系统显然称为特尔美的恆星系统。它以B型主序星[1]特尔美为中心,并容纳了四个行星。最靠近该系统母星的特尔美b[2]具有极高的表面温度,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紧随其后的下一个行星是特尔美c,是一个气体行星,其大气层主要由氢和氦组成。看来氦-3[3],作为一种能源,是从这个星球上的
小行星带位于第三天体轨道[4]附近,有着丰富的稀有金属等矿物资源。更远的地方是分别命名为特尔美d和特尔美e的两个行星——这些名字证明了这个星系人们的命名审美真是「绝妙」。
特尔美d是一颗拥有有毒气大气的行星,地表经常遭受倾盆的致命酸雨,但这种酸雨似乎具有作为天然化合物的价值,并且在其地表和地下都含有各种有用金属合金沉积物。一个採矿站位于同步轨道上,是一般太空监狱的两倍大。在那里,罪犯在残酷的环境中进行着艰苦的劳动。
特尔美e像它的姊妹星特尔美c一样是气体星球,远离贸易殖民地。特尔美b更靠近小行星带,并且更容易进作业,因此特尔美e基本上没有被开发。
综上所述,看来这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恆星系统。由于这个事实,许多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商业和採矿星舰都会频繁进入这个星系。但这也导致了很多太空海盗潜伏其中。换句话说,僱佣兵的天堂。
当然,还有另一个因素导致了僱佣兵在这个星系的繁荣。但首先得了解负责这个恆星系统的星际帝国。
统治这个星系很大一部分的政府名字是古拉坎帝国。国家的所有重要职能完全由皇帝及皇室控制,听起来相当霸气。
他们已经与邻国贝雷贝利姆联邦发生冲突多年,边界冲突经常发生。这是我刚才提到的导致僱佣军工作激增的另一个因素。实际上,特尔美星系的主序星所在的区域就是所说的古拉坎帝国和贝雷贝利姆联邦之间的边界。
「我在这个恆星系中停留的时间越长,陷入冲突的概率就越大。」
是的,我肯定会陷入其中。即使它确实提供了无数机会以换购为目的赚钱,但以我自己的品味来说,冒险牵扯到两个大国之间的战争,后事难料。
参与战争意味着与一支正规星际军队作战。这与之前战斗的海盗所用的破烂船完全不同。
「我应该尝试转向另一个恆星系吗?但是那个女人……」
看起来好像那个名叫塞蕾娜的女士经历过一次惨败之后(译:什么惨败?已经打仗输了一次?还是指跟男主的交锋?),把目光锁定在我身上了。他们从未直接联繫过我,但我注意到有些人就像看到警卫队一样瞧着我,一直盯着我的船。
如果我真的离开了这个恆星系统,我的直觉告诉我,我陷入这些家伙的大麻烦。也许我会在事情降温之前,就老老实实像个僱佣兵一样消灭些海盗。
「无论如何…」
我把目光移到了银河地图上。我尝试检索玩SOL时我熟悉的几个星级系统的名称,但是它们都没有出现在搜索结果中。
我尝试进行更多调查,发现些很奇怪的事情。例如,各种造船公司发布的星际飞船模型和规格,以及市场上可用的设备库存和物品清单,都与SOL中的东西有很多相似之处。我的游戏知识似乎适用。
但另一方面,还有很多不熟悉的船,物品和设备。
最大的问题是控制每个地区的各种权力。例如,统治该系统的古拉坎帝国似乎是一个拥有相当规模的星际帝国。但是据我所记得,在SOL中还没有叫做古拉坎的帝国。至少在玩家设法达到的範围之内没有。
SOL中呈现的银河系规模相当宏大,玩家尚未到达其中心区域。也许这是一个在SOL中尚未发现的帝国,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位于银河另一侧的帝国。但是,儘管如此,这和我熟知这个星系的飞船相矛盾。(译:大概意思是,男主很熟悉游戏,而且这个世界的飞船跟游戏相当接近,但是如果真的是同一个世界,这个帝国的名字又没见过,所以很矛盾)
「嗯……真的是同一个星系吗?」
在这种奇怪的情况下,我拥有的优势就是克里希纳,以及从玩SOL时获得的经验和知识。但不知道靠这些优势能,我走多远。
我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很可能使我误判现状,导致致命的错误。从现在开始,我必须要认识到,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游戏知识,要不断分析它在这个世界上是否有效。在这种情况下被先入为主的误导是相当危险的。
「……那么应该儘快补充用品了。」
最近几天后,我几乎吃光了船上储存的所有食物。有格兰诺拉麦片棒,生涩的罐头食品,和自动烹饪食物盒。
这种食物盒中的东西使用专门培养的藻类来自动生成食物……简单地说,这是一台生产类似于食物3D印表机。
最新的型号甚至能够生产类似肉或鱼的食物,我完全无法将它们製成的藻类与它们联繫在一起。虽然并不是很好吃,但绝对能吃。正如科幻小说所期望的那样。
说到这些,所有的垃圾和生物废物都在克里希纳内部进行了回收处理,并被加工成紧凑的块,然后由殖民地工人回收处理。这些服务费已包含在泊位费用中。
我实际上完全不熟悉这样的系统,所以当我问到有关处理方法的详细信息时,被指派来收集加工后的废品的那个家伙做了一个奇怪的表情。他给了「这个愚蠢的白痴甚至都不知道这种事情?」 鄙视.jpg。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仅仅是因为SOL没有给出细节。
结果,我在网路上搜寻了这个被视为常识的信息。我对这个世界认知似乎有些偏颇,但我会加油的。
另外,在花了一些时间从内而外检查克里希那之后,我才注意到,但是这艘船的居住环境确实是重要。克里希纳是一种小型飞船,可容纳五名乘客,但里面有一个单人间和两个双人间。它还设有淋浴室,洗衣房,厨房和医疗室。
克里希纳最初是作为军事用途。
这些设施使船员在执行军事任务时可以长时间居住在船内,因为穿越广阔的宇宙可能会花费相当长的时间。
我认为克里希那的实用性很高的原因主要是出于这种考虑。
无论如何,为了获得补给,我必须进入殖民地的中心地区。我整理了一下手头的装备,带着携带型信息终端和激光枪下了船。
我将激光枪放在了明显的肩套中。这样给人一种「别惹老子,你惹不起」的印象。这很像野生动物和昆虫炫耀的警告色和标记。
但老实说,我不确定这件事有多可靠,因为这实际上是我第一次真正使用激光枪。但是我已经读完了使用手册,所以应该没问题,大概。使用手册未包含有关枪支维护的信息,因此我不知道如何进行维护。也许我需要儘快去一家枪店。
SOL还具有近战模式,飞行员可以使用激光枪和步枪直接进行交火。这个特殊的激光枪型号是我在游戏中赢得一场近战战斗锦标赛获得的。我喜欢它的性能和整体设计。
还有别的近战模式,比如使用具有重火力武器进行战斗,像坦克和机甲。我的船里面还装有动力装甲。当然,这是一个经过彻底优化的定製型号。
「那么,这真的没问题吗?」
我从没有在游戏中输过,但是我不知道既然我处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中,情况是否还会如此?我最好提防,不要做任何神经大条的事情。
-------------------------------------------
翻译的牢骚:
本来牢骚话我是想放在科普后面写的,但是科普实在太长,我自己都看不下去。不想看的直接跳过吧。不过得承认,作者有一定的天文学功底,不然我也不会放这么长的科普环节上来,因为这些都是翻译时查的资料。话说回来,我不是来看爽文男主开挂的么?怎么奇怪的知识增加了?
小科普(来源: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1] B型主序星:这个词条的科普很长,我先把结论放上来:简而言之,B型主序星是一种相当炽热的恆星,质量是太阳的2-16倍,也解释了为啥第一颗行星住不了人了,估计都要化了。以下该词条正文
//
B型主序星(B V)是燃烧氢的恆星,光谱分类为B,光度分类为V的主序星。这一类恆星的质量介于太阳的2至16倍,表面温度载10,000至30,000K。B型恆星是非常明亮的蓝色恆星。它们的光谱中有中性的氦线,在B2的类型中最为明显,和温和的氢线。例如,轩辕十四和大陵五A。
这里又不得不提下恆星光谱分类:摩根-肯那光谱分类法
依据恆星的温度由高至低排序(质量、半径和亮度皆与太阳比较),但其光谱标示仍沿用哈佛光谱中的分类,将恆星的光谱分成七大类,每类再细分为十小类。但目前最热的星为O5,最暗的星为M5,即O型只有五小类,M型只有六小类,总计为61小类。
各类型的特性如下:
O:温度高于25,000K。典型颜色:蓝色;质量:≥16M(即16个太阳质量,下同)
B:温度在11,000至25,000K之间。典型颜色:蓝白色;质量:2.1-16M
A:温度在7,500至11,000K之间。典型颜色:淡蓝白色;质量:1.4-2.1M
F:温度在6,000至7,500K之间。典型颜色:白色;质量:1.04-1.4M
G:温度在5,000至6,000K之间。典型颜色:黄色;质量:0.8-1.04M
K:温度在3,500至5,000K之间。典型颜色:橙色;质量:0.45-0.8M
M:温度低于3,500K。典型颜色:红色;质量:0.08-0.45M
不说人话的地方(什么氢线,电子离子的)已经被我删掉,有兴趣的自行百度
//
[2]行星命名:太阳系外行星发现后首先获得的科学专门名称(编号)是以其母恆星名(星表编号或已有名称)为前缀,其后按照该系统中行星的发现顺序依次加b,c,d,e … 的小写英文字母后缀:如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围绕主序星旋转的系外行星,其科学名称即为「飞马座51b」(其母恆星名为飞马座51)。原文用了罗马数字I, II, III来标记,翻译时擅自改成了国际标準命名
[3]氦-3:氦-3,是氦的同位素之一,元素符号为3He。因为使用氦-3的热核反应堆中没有中子(纯氦-3融合热核反应只会产生没有放射性的质子),故使用氦-3作为能源时不会产生无法屏障的辐射,不会为环境带来危害。
[4]提丢斯-波得定则(Titius-Bode law):简称「波得定律」,是关于太阳系中行星轨道的一个简单的几何学规则。 它是在1766年德国的一位中学教师戴维·提丢斯(Johann Daniel Titius,1729~1796)发现的。后来被柏林天文台的台长波得(Johann Elert Bode)归纳成了一个经验公式来表示。
a = (n + 4) / 10
其中
n = 0, 3, 6, 12, 24, 48...(后一个数字为前一个数字的2倍)
a为各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单位为天文单位
第三个天体轨道就是n=6时a的数值,太阳系中也就是地球的位置。作者可能是想用这个公式改变参数来构建星系,不过波得定律目前被认为是个偶然现象